🌞1948年7月,国民党中将周庆祥在南京被枪决,罪名是作战不利,但实际上蒋介石想杀他很久了,因为在四年前的衡阳保卫战中,周庆祥在投降一事中,起了很坏的作用。
1944年,日军发动了"一号作战",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,作为这一计划的重要一环,日军对湖南省的重要城市衡阳发起了猛烈进攻。
此时的周庆祥已经是第十军第三师的师长,他和他的部下们肩负着保卫衡阳的重任。
面对日军10余万大军的进攻,衡阳守军仅有1.8万人,但就是这样一支力量悬殊的部队,在周庆祥等将领的带领下,竟然顽强地抵抗了48天之久。
在这场被后人称为"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"的战役中,周庆祥多次亲临前线指挥,鼓舞士气,他的勇敢和智慧不仅赢得了士兵们的敬重,也赢得了敌人的敬畏。
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,周庆祥曾带领部队成功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新街阵地,当时,日军已经突入阵地,情况万分危急。
周庆祥闻讯后,不顾个人安危,冒着枪林弹雨亲自率军增援,他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,在他的指挥下,守军奋起反击,最终将日军赶出阵地,这一战役充分展现了周庆祥过人的勇气和卓越的指挥才能。
然而,再顽强的抵抗也难以改变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守军的弹药和粮食逐渐耗尽,伤亡也日益惨重。
到了战斗的最后阶段,守军已经弹尽粮绝,继续坚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,为了避免日军屠杀伤兵和平民,军长方先觉做出了艰难的决定:派人与日军谈判,同时安排周庆祥带领仅存的1200余名战斗兵员突围,以保存第十军的建制。
对于周庆祥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,作为一个军人,他深知突围意味着放弃守城,可能会被视为逃兵,但作为一个将领,他也明白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性。
最终,在方先觉的再三催促下,周庆祥含泪率军突围,这一决定,在日后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转折点。
衡阳保卫战结束后,周庆祥因其在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,然而,由于与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的矛盾,他未能如愿升任军长。
这一事件折射出了国民党军队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,也为周庆祥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
1948年3月,已经调任整编第三十二师师长的周庆祥,在周村战役中遭遇重创,部队几乎全军覆没,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,军心涣散,周庆祥虽然尽力指挥,但仍无法挽回败局。
战败之后,周庆祥被召回南京,尽管亲友再三劝阻,认为此行凶多吉少,但周庆祥仍然选择了前往,他坚信自己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,足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,然而,他低估了政治的残酷性。
1948年7月,在南京,周庆祥被以"贻误戎机罪"的罪名处以死刑,这一处置相比其他多次临阵脱逃的将领,如孙元良、刘峙等人,显得极为严厉。
许多人认为,周庆祥之死不仅仅是因为周村战役的失利,更多的是因为他在衡阳保卫战中的"突围"行为,以及复杂的军队内部矛盾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周庆祥给妻子留下了一封感人的遗书,在这封用军法局讯问笔录稿纸写就的遗书中,周庆祥交代了家事,特别提到了自己在抗战中获得的勋章,嘱咐家人好好保存。
这封遗书不仅反映了他对家人的深深牵挂,也体现了他对自己抗战功绩的珍视,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周庆祥仍然保持着一个军人的尊严和对国家的忠诚。
周庆祥的悲剧,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,他的一生,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日史诗,也是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歌。
在抗日战争中,他英勇善战,屡建奇功,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,然而,在国共内战的大背景下,在国民党军队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中,他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